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旅游景点 > 赵县柏林寺

赵县柏林寺

关键词:赵县柏林寺、柏林寺、赵西旅游、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赵县柏林寺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zhaoxianhaozidong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1855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前言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 

 

      一直以来对佛学思想都十分有兴趣,虽不是虔诚的信徒,但佛教中的智慧和理论,陪伴着我成长,看过点书,上过点课,去过许许多多的寺院,但是还从来没有在庙里住过。
       每年都看到网上有人组织活动去“
柏林禅寺”,特别想去,但每次总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去成,这回可让我赶上了。周六一大早狠狠心打车早早地到达了集合地,终于有机会到著名的寺院里去体验生活啦,一行35人,出发!    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柏林禅寺介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      中国著名佛教禅寺,北方佛教的一座重镇,赵州祖庭所在地,内设
河北省佛学院、河北禅学研究所,现任方丈为明海禅师,常住僧众有160 余人。坐落于河北省赵县县城(古称赵州)东南角,它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(196 -220 ),古称观音院,南宋为永安院,金代名柏林禅院,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。
    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这座古刹虽几经兴衰,却仍然香火绵延,高僧辈出。据僧传记载,著名的译经大师玄奘法师在西行
印度取经之前,曾来此从道深法师研习《成实论》。晚唐时,禅宗巨匠从谂禅师(赵州和尚)在此驻锡四十年,大行法化,形成影响深远的“赵州门风”,柏林禅寺因此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。
       近百年来,柏林禅寺却屡遭劫难,到1988 年这里重新进驻僧人时,殿堂、经像已经荡然无存,只有赵州禅师舍利塔及二十余株唐朝古柏,依然挺拔屹立,告诉世人这里曾是一处佛教古刹。
       1988年5月12日,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下文,批准柏林寺作为宗教场所开放,交河北省佛教协会管理,并逐步筹资修复。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法师亲自主持祖庭修复工作,他不惮辛劳,奔走呼告,夙兴夜寐,惨淡经营。“破砖乱瓦毛毛草”的荒败景象逐渐改观,殿堂佛像一一涌现。1992年8月28日,普光明殿落成开光典礼隆重举行,普光明殿建成不久,在十方信施护法的大力支持下,柏林禅寺的修复工程次第展开。五、六年间相继落成:山门、钟鼓楼、东西长廊、观音殿、藏经楼、禅堂、怀云楼、开山楼、会贤楼、指月楼、云水楼、香积楼、古佛庵等建筑;全院地面硬化或绿化。昔日的荒村破院一变而为殿宇庄严、环境幽雅、佛唱悠扬、香客云来的清净佛地。2003 年9 月6 日,巍峨雄伟的万佛楼举行落成暨佛像开光大典,标志着赵州祖庭的中兴大业取得重大成果。一处占地90 余亩,殿堂楼阁鳞次栉比、庄严整肃的千年古刹重焕生机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生活禅介绍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生活禅:       
柏林禅寺前任住持上净下慧老和尚。出生于1933年,他是中兴柏林寺的组织者和推动者。他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、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和河北《禅》杂志主编。法师髫龄出家,早年曾亲近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并从其承法成为临济宗、曹洞宗传人。法师日常法务繁忙,但精力过人,虽日理万机,但常安详自在。       1993年,法师根据自己几十年修学佛法的体会,结合时代潮流,正式提出“生活禅”,作为柏林寺修行弘法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针。“所谓生活禅,即将禅的精神、禅的智能普遍地融入生活,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,体现禅的意境,禅的风采。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互相熔铸,产生出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,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。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,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、烦恼和心理障碍……使我们趋向智能的人生、圆满的人生。”(《生活禅开题》)围绕这一思想,净慧法师提出了一系列修行的方法、原则。他把佛法的思想凝炼为“觉悟人生,奉献人生”作为生活禅的宗旨。几年来,生活禅受到教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好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早晚课介绍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早课:使人心安静,早课念得经咒语较多,目的是发愿,告诉自己该如何做。(5:00-6:00 我们4:45前要站在殿内等师父们进入)
晚课:总结自己的一天是否有过失,忏悔,告诫自己做错的不再做。(16:30-17:50我们16:15前要站在殿内等师父们进入)
钟鼓:早 4:30-5:00晚 21:00-21:30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寺院规矩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吃饭时的规矩:1、不能说话2、不能翘二郎腿3、关闭手机4、不能浪费,菜汤也要喝完5、吃饭要有仪态,不能趴在桌子上吃,要坐直拿起饭碗吃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       汽车早7点从马甸出发,经过了进5个小时的车程在中午12点时终于到了向往已久的“柏林禅寺”。刚一到我们一群人就冲向了斋堂(吃饭的地方),寺庙基本是11点吃饭,由于我们12点才到,师傅和一些居士们一直等着我们,实在是不好意思。 每次去寺庙吃斋饭都感觉特别的好吃,早闻“柏林禅寺”的斋饭出名的好吃,一路上兴奋个不行,”柏林禅寺“的斋堂很大,据说能容400人同时就餐,碗筷都已经摆好,一人两个碗一双筷子,筷子下还非常体贴的放了一张餐巾纸。

(这里就是我们吃饭的地方)

(中午人都已经吃完了,这张照片是晚上照的)

       在斋堂吃饭时不能讲话的,斋过程中的各种表示后来在下午师傅讲课的时候学习了。如果需要添饭菜,应将空碗送到桌边,由斋堂服务员添,不可出声,如推一只碗在前表示心有所需,筷子平划表示要稀的汤或粥;筷子竖立表示要干的饭或馒头或菜;筷子在碗的某一部位比划,表示所需用量;双碗相叠表示用歺完毕。吃饭时要思五观,五观之意为: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,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,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,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,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。

      饭菜很丰富,每餐菜有三种放在一个碗里,另一碗盛主食,这顿的菜有荷兰豆炒百合、西兰花炒菜花、炒鸡腿蘑,主食是馒头和米饭,另外还有豆泡木耳黄花菜做的汤,吃第一口的时候简直是太美味了!但是大家都吃的飞快,我才吃了没几口就发现已经有人吃完了,导致我连嚼的时间都没有,就赶快把饭吞下去了,呜呜~~~~美味呀,没时间品尝,全是吞进去的,此后的每餐相同,第一口美味的要命,但是剩下的全吞进肚里,就是这样我还是吃的最慢的。(罪过罪过不可有贪图美食之念)另外,饭菜是不可以剩下的,连汤都要喝干净,我的朋友以前说寺里的师傅讲所有的食物都是有生命的,要尊重,所以吃饭一定要连汤都喝干净。吃完饭,把两个碗摞在一起筷子放在一边,表示用餐完毕。

(巨大的大斋堂)

   帮着洗碗和打扫后寺庙登记了大家的身份证,一位居士带着我们去住宿的地方休息和放行李,本来以为要住大通铺,没想到住宿的条件相当好,六人一屋,屋里有单独的卫生间。

(“柏林禅寺”住宿的房间好多呀长长的一大排,这还不是从头照的)

(我们就住在这的二楼)

 

   在住宿处门口的窗户上看到了我们两天行程的安排表,根据后来两天的具体行程稍作修改,下面就是我们两天的行程安排表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行程安排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2012年10月20日

12:00 大斋堂 午斋

14:00-15:00 指月楼教师 讲解寺院仪轨(明玉法师)

15:00-16:00 参观寺院(明玉法师)

16:30-17:50 万佛楼 晚课

18:00 大宅堂 药石(晚饭)

19:30-21:00 指月楼会客厅 座谈 (明勇法师)

21:00 钟鼓楼 闻晚钟

21:30 养息

 

2012年10月21日

4:30 起床

5:00-6:00 万佛楼 早课

6:15 大斋堂 早斋

7:00-8:00 出坡(打扫清洁寺院)

8:30-9:20 文殊阁 禅修指导(存洁法师)

9:30-11:00 指月楼会客厅 座谈 (明海法师)

11:00 大斋堂 午斋

12:30 返程

 

呵呵,行程相当紧凑吧?我们简直是马不停蹄,不过相当有收获。

 

下午两点开始上课,师傅先教我们寺院的规则和吃饭时的规矩,之后就带我们参观和介绍寺院。

 (上晚课和早课的万佛堂,一般人不让进的,我们好幸运)

 

       师傅带我们讲完课和介绍完柏林禅寺,离晚课还有一段时间,我们忙里偷闲,在万佛堂的旁边走廊静静地坐了一会。

 

       16点30分,在万佛楼准时开始上晚课,大家拿着经书认真看,但到念的时候谁也跟不上师傅们的速度。

 

       晚上6点钟,大家一起去斋堂吃晚饭,一般的修行之人都是“过午不食”的,但是人们必须摄取食物来维持色身,以便有体力弘法利生,所以佛门称晚间所吃的食物为“药石”,又称为”药食“,意思是为了治病、疗饥才用此食物,所以用晚餐的师傅们并不多,只有年迈的和一些身体体弱的师傅来用餐。

       晚餐也很丰富,荷兰豆炒百合,另外还有一样菜花炒木耳的菜没有照下,来最让人吃惊的是竟然有火龙果炒橙子这样的美味,主食是馒头和玉米面粥,同样还是第一口美味无比,但剩下的我全是狼吞虎咽的吞下去了,连嚼的时间都没有,呜呜~~大家吃的实在是太快了.....

(每次照相都跟小偷似的,大家实在是太安静了,结果照片质量不高,见谅)

 (大家一起使得山一样的洗碗工作,显得不那么枯燥和令人沮丧)

 

(放置碗盆和洗碗的房间,十分干净整齐)

 

       用过晚饭收拾完碗筷,晚7点半在柏林禅寺的指月楼会客厅明勇法师同我们大家一起座谈,大家提出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问题,其中不乏十分专业性及各个佛教以及各种宗教形式的问题,明勇法师都一一给我们耐心地进行了解答,真的很惊叹他的专业、博学与平易近人。

       记录下明勇法师讲的一些道理:

观自在:放下自己的一切知见,就能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世界,放下自己的知见,客观的对待师事物,便会更加有智慧,有了智慧,人自然就自在了。

学习”观“:在观的时候不能有自己的情绪,没有情绪看问题就是客观的,就能看到师傅的全部,事物的各个方面与层面。

色:一切表象

空:一切象都是表面的,实质是空。

佛教的目的:离苦得乐。

苦:一切苦都是自己积累起来的,自己的种种想法形成了心里障碍,积累起来的心里问题越多,苦就形成了。

一个普通人,尽量出于一个好的心,善的心去做事,就行了。

凡夫:从自己的立场去想问题。

学佛的目的:学智慧。

对待生活中出现的任何事情,都不去管它,随它去。

(不知以上记录的是否正确)

 

        一转眼就到了晚上9点,钟鼓楼传来了鼓声阵阵,我们连忙跑去看,先是敲鼓然后是师傅一边撞钟一边念经,与其说”念“不如说是”唱“,师傅声音洪亮一共唱了三遍,二十多分钟,直到9点半的时候才结束。在钟鼓楼听完晚钟,我们依依不舍的回去休息了,明天还要起大早,回去就睡下了。

 

(这就是早晚打鼓撞钟的钟鼓楼)

 

       周日一早4点半,钟鼓楼就传来了悦耳的钟鼓声一直持续到五点,可惜呀我怎么努力也起不来,5点20才艰难地从床上爬起来,非常后悔地站在万佛楼的外面听早课。

      6点15分左右,开始用早饭,这回才真正见到了众多师傅和居士一起用餐的场面,人很多,但悄无声息,大家都十分安静,负责分饭的师傅也井然有序,吃饭前后要行临斋仪和结斋仪,思五观。前面已经说过,五观之意为: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,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,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,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,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。

 

       早饭很简单,稀饭、油条和一些小菜,有醋炒白菜、炒黄瓜、还有一点腌制的生姜,清单可口,吃的十分舒服。

 

       用过早饭,洗完碗、打扫好斋堂,我们一队人马又去打扫了庭院,擦拭走廊的尘土和拖地。很久前朋友就建议我去给寺庙打扫来积功德,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。

       早上8点半钟,我们去文殊阁向存洁法师学习坐禅,法师先给我们讲解了坐禅的方法和要求,先围着房间走10多分钟,然后大家一起开始坐禅。

       禅定—禅宗核心的修行方式,禅定,俗称打坐,是禅宗最核心的修行方式。禅定是六波罗密中第五度。六波罗密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是指修行的六个方法。[六度和八正道都是在修戒定慧]。前四度一般人都能修出来,但第五度禅定,确是非常之困难。如果要悟到佛之知见,你必须修禅定,只有禅定才能够开发根本智(即悟性)。有人把禅定比作心灵的体操,帮助我们认识自己,培养专注与智慧。日常生活中,我们有太多的杂念,禅定,就是要让我们抛弃这些杂念,和纯净的心灵进行直接对话。

 

       由于9点半明海法师还要在指月楼会客厅同我们一起座谈,所以我们在9点20就结束了坐禅,我的那个脚呀,麻的都不是我自己的了。

 

       明海法师是柏林禅寺的住持,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。1989年开始留心佛学,1990年于北京广济寺结识禅宗大德净慧上人,从此归心佛门。1992年9月,于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净慧上人座下披剃出家,1993年于洛阳白马寺受具足戒。多年来,积极参与柏林禅寺的兴复及“生活禅”夏令营的组织、弘法工作。2000年于净慧上人座下得预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承。现任柏林禅寺住持、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。

       明海法师前一天刚从韩国交流回来,没有休息,回来马上就同我们一起会谈,为的就是能跟我们交流一下,解答更多人的问题和疑问,法师从传统教育到社会问题,跟我们一起聊的很是热闹,还耐心的回答我们的种种问题,教大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。

       明海法师讲,修行的关键第一是文、思、修,文是生活中要多读书多学习,思是要勤于思考,听到的一切经验都要判断和思考,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,去伪存真,在辩证中学习。修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命中落实,积极实践,使之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要素。第二要戒、定、慧,戒是界定基本的行为要求,定是用智慧的方法去解决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问题,慧是前面的都做到了,渐渐的你就会得到大的智慧。大师还要求,先好好地自修,把自己修炼好了,再去帮助别人,认识自己的心是关键,管好自己,是最重要的。

       明海法师还特别指出人们的错误认识:把印度文化当做是佛法的中心。告诉我们人生是极其宝贵的,别贪图享乐,应该及时修行,以便提高自己的智慧。有了智慧的人,是不需要烧香拜佛的。

 (座谈结束大家还舍不得走,一直跟法师交流)

       中午11点10分大家赶紧去斋堂吃午饭,因为12点多我们就要打道回府了,这顿午饭时我见过人最多的一次,当然饭后的碗也是洗的最多的一回,小山一样,不过听帮忙的居士说,干活就是积功德,我们洗的碗还是很开心的。

 

       午餐吃得是打卤面,菜有豆腐、炒白菜,卤是黄花菜木耳和红辣椒,清淡又美味。

       饭后赶紧帮忙洗碗和收拾,12点半要集合返回,在12点20才打扫完斋堂,马上冲向住宿的地方胡乱收拾一下东西,拎着垃圾(走的时候房间要收拾干净,连卫生间的垃圾也要带走)就向大巴车跑去。

 

感想

       这次两天的”柏林禅寺“之行,让我对寺庙生活有的全新的认识,首先从主持到一般僧人,很多都是高学历的,出家不是因为对生活失去希望或是受到了什么打击,而是为了寻求真理,为了更好的提高智慧而出家,寺院的僧人从各个方面都显出十分专业,很少有无所事事的僧人溜达,小到吃饭分菜分饭,大到做法师,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。法师给我们讲课,讨论时,语言精简明了,让我们一般人也能很快明白和理解,这些点点滴滴让我触动很深。

       真的感到很幸运,能来参加了这次活动,感谢领队的组织和细心安排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后记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       由于一直帮着斋堂打扫,没有时间去外面去买当地特产和小吃,上车后发现很多同伴买了赵州梨和烧饼,特别是坐在我前面的兄弟手里拿着一大袋子油酥烧饼,看的我口水流呀流流呀流的,哭着借他的一袋烧饼不停地牌拍照,他实在看不过眼,送给我了一包,我是不是太丢人了.....不过终于如愿以偿啦~

 

 

对斋饭印象最深的就是思五观,找来篇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其他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食 存 五 观

 

计功多少,量彼来处。 

忖己德行,全缺应供。 

防心离过,贪等为宗。 

正事良药,为疗形枯。 

为成道业,应受此食。 

 

       王阳明有一首偈语说:“饥来吃饭倦来眠,只此修行玄更玄;说与世人浑不信,却从身外觅神仙。”修行本是如此,日常生活里处处有禅味,吃饭睡觉中都能见出自己的清净本性。 

       如何吃饭睡觉才是修行,才能悠游自在呢?从前的高僧大德生活简朴,粗茶淡饭而怡然自得;现在的人豪华奢侈,山珍海味,却烦恼无尽。这便是“修心”和“着境”的差别。

       就饮食而言,食物能够滋养我们的色身,固然是重要的,但是许多人常过份贪着,没有节制,随着自己的喜好,暴饮暴食而伤害了身体。如何吃得健康卫生并且不离修行呢?佛教在进食时的心存“五观想”就是一种不离修行的健康饮食法。

一、计功多少,量彼来处 

       古人说: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。”我们平时所吃的饭菜,都是由农人垦植、灌溉、施肥、锄草、收成,然后经由商人贩卖,再淘洗、炊煮,最后送到我们面前,不知已花费了多少人的功夫与心血。所谓“锄禾正当午,汗滴禾下土,谁知盘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”所以,当我们用餐时,应当要心存感恩及惜福的心。我们应该“当得有日思无日,莫待无时思有时。”时时提醒自己要勤俭惜福。 

     “佛观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;汝若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。”一粒米是集合一切因缘所成,怎可轻易浪费?所以,做个佛弟子应该生惭愧心,对于饮食要知道惜福,是好是坏,都不生增减贪着的心。

二、忖己德行,全缺应供 

       身为佛弟子,接受饮食供养时,要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戒行?能受得起供养吗?如果具备勤修三学、化导众生的二利德行,称之为全,便可以承受供养;没有具备的,则名之为缺,受之当觉有愧。  

       唐朝百丈怀海禅师一生躬亲耕食,立下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的千古楷模,到了八十多岁,每天还到田里辛劳作务,弟子不忍心,于是将耕具藏起来,怀海禅师找不到工具做事,便不吃饭。所谓“不懈怠一日,不妄食一餐”。

三、防心离过,贪等为宗 

一般人饮食常犯有三种过失: 

见到上品美食,或对能使身体强壮、皮肤光滑的食物就生起贪心。 

对下品粗糙食物排斥瞋恨。 

对不好不坏的中品食物,不加分辨,不知来处不易,便是愚痴。 

       饮食上如果产生上述的贪瞋痴三种心,会使自己堕落,应该警惕防患。 

       另外,对于饮食,如果食之过多,不知节制,也会产生许多疾病。饮食过量有多睡眠、多病、多婬、不能精进、多着世间享乐等五种罪过。过度饮食既然有如此多过患,我们实在应当多加注意,善予节制。 

       饮食贪多的另一个后遗症是“肥胖症”。过去波斯匿王便是由于贪着饮食而过份肥胖,甚至因为行动不便,呼吸困难,而焦急地请示佛陀如何减肥。 

       凡事以中道为宜,饮食适中是非常重要的。

       此外,用餐时我们要以慈悲喜舍的心来代替贪瞋痴等不净的心,才能真正吃得身心欢喜健康。

四、正事良药,为疗形枯 

       我们的身体,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。经中说:“一大不调,百一病生;四大不调,四百四病同时俱生。”身体真正的大病,便是饥渴,所以经上说:“饥为第一病,饥苦难治,饥病而言,从生至终,永无暂息,余病不尔。”因此,饮食就如良药一般,能治疗形体饥渴的疾病。 

       车子有油才能发动,身体也是如此,有了食物的滋养,生命才能延续,道业才能成办。所以饮食是重要的,只是不要在食物上起分别,就如车油,只要可以转动,不一定要求最高品质。又如穿衣服,目的在保暖,而不在质料的柔软舒适,颜色的华丽夺目与否。

五、为成道业,应受此食 

        一般人常被欲望牵缚,对身体总是费尽心思地保养爱护。但是对修行人来说,饮食只是用来滋养四大假合的色身,借着四大假合的色身而成就真实的法身慧命,因此,不能起贪着。

 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旅游景点信息
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